三星空调售后电话官网-三星洗衣机售后电话-三星冰箱售后电话

客服热线:400-138-6178

品牌动态

三星电器官方售后维修电话 > 品牌动态 > 中疾控最新披露“二阳”率,国内五一疫情为何并未“终结”?

中疾控最新披露“二阳”率,国内五一疫情为何并未“终结”?

时间:2023-05-07浏览:
中疾控最新披露“二阳”率,国内五一疫情为何并未“终结”?

(了解更多,请关注“医学界”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,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)

5月5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新冠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(PHEIC)”,解除了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。

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各种回忆照片,唏嘘着“大流行终于结束了”的时候,当日晚间,广东省东莞市东城街道办事处官方微信号发布通知称,根据工作安排,东城街道继续提供核酸检测服务。有检测需求的市民,可在6日至13日前往核酸点进行采样。通知中强调“愿检尽检”,东城街道则在评论区解释说,“莫慌,这是东城常态化提供的核酸检测服务。”

随着假期过去,我国新一轮新冠疫情似乎又有抬头之势。社交媒体上,话题“都在咽喉炎吗”连续两日登上热搜。不少网友还分享了假期中“二阳”的经历,有人调侃道,“五一假怕不是重阳节”。

本轮感染大约会在5月中旬达到顶峰

此前甲流后的平静刚持续没多久,因发热而就诊的人数再度上升,身处一线的临床医生感受到了这种变化。

5月6日,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,发热门诊紧急调整为全天24小时轮班。感染科主任医师张振华告诉“医学界”,“此前发热门诊是开到晚上8点,每天约不到20名患者。这两天就诊量开始成倍增长。”

在该院儿科门诊,副主任医师项云此前已经很久没遇到新冠阳性的患儿了,这两天病例又开始陆续出现。“症状主要以高热为主,有几个孩子烧到了39度。”根据项云给出的数据,4月24日至30日,安医大二附院共进行核酸检测47人次,一共仅发现5人阳性。

到了5月4日,全院单日核酸检测29人次,其中阳性15人。5月5日,仅成人发热门诊接诊的95人中,就发现了30例新冠感染者。

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,据《封面新闻》报道,五一节前发热门诊每天新冠阳性检出不超过5例,节后每天20例左右,且还有增加的趋势。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疑难感染病中心主任彭劼在5月4日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透露,所在医院门诊每天大概有70多个发热病人,其中约50个为新冠阳性,包括个别医护人员,15至20个患者为再次感染。

由于全国医院均取消了强制性核酸检测,当下真实的感染人数不得而知。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魏晟告诉“医学界”,虽然没有看到详细数据,但从身边朋友的经历中,确实感到“复阳”有增加趋势。“二次感染的症状普遍较轻,针对大多数人,一般出现发热、咽痛、鼻塞等流感样症状后,对症处理即可。”

张振华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五一假后新冠阳性数上升在意料之中。“全国性人口流动加上免疫保护水平的衰退,此前未被感染的人被新冠病毒‘查缺补漏’,还有一部分人发生二次感染,都是不可避免的。”他预计,这一轮感染大约会在5月中旬达到顶峰,形成一个小的波峰,然后逐渐消退。

二次感染率到底有多少?

根据多位近期经历二次感染的患者对“医学界”表述,如今新冠感染源已难以追溯,随机性较强。有人还在坚持佩戴N95口罩两点一线通勤,仍旧遭遇了感染。也有感染者和年长的父母同住,但老人至今没有出现任何症状。

重复感染奥密克戎的概率到底有多大?5月5日,“中国疾控中心周报(CDC weekly)”发布广东省疾控中心等联合团队的“预先计划研究”,首次以研究的形式披露了国内数据。其结果表明,新冠再感染率总体达28.3%,针对两次均为奥密克戎感染来说,这一数据则为18.4%。

这项研究调查了368名患者,发现再感染会因首次感染的时间、毒株不同而出现差异,总体呈现首次感染时间越长,再感染率越高的趋势。

比如,首次感染原始毒株者,“奥密克戎二阳率”最高,达50.0%;奥密克戎变异株初次感染后3到6个月内,再次感染发生率较低,为4%。6个月或更长时间后,则上升到25.5%。

研究认为,初次感染奥密克戎 6个月以后,再感染发生率显着增加。预计未来3至6个月的流行水平仍将保持在较低水平,但随着免疫力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,新冠卷土重来的风险可能会增加。

在前述“CDC weekly”发布的研究中,还有两篇“预先计划研究”,重点关注全球不同地区、不同人群的“二阳”和第二波感染潮等问题。其结论基本和我国广东研究相似。其中,针对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数据推演显示,第二波疫情多出现在第一波疫情发生后的5至7个月内,规模明显低于此前疫情。气候因素对遏制疫情传播的影响有限。

德国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陆蒙吉对“医学界”分析,病毒感染的触发因素千奇百怪,“包含太多偶然因素,甚至在办公室中,鼓风机的气流方向,也有可能导致一个人感染了,但对面的同事却安然无恙,较难针对性地规避。”

但即使再次感染,对公众的健康威胁似乎并不大。前述研究发现,94.2%的再次感染病例有症状,但仅7.7%者需要医疗干预,且没有发现危重病例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“CDC weekly”针对中国江苏的研究中,发现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再感染率。该研究强调,在上一波感染潮中,医护人员在一天内的集中感染率很高,这会影响医疗机构正常运营。为预防此类情况,一方面要及时在医护人员中加强接种第四针新冠疫苗,另一方面要确保民众及时、有效地获得解热镇痛药。

结束新冠疫情PHEIC,意味着什么?

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表示,过去一年多来,疫情呈下降趋势,人群在接种疫苗和感染后免疫力增强,死亡率下降,卫生系统压力得到缓解。这一趋势使大多数国家恢复了疫情之前的生活。

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明伟杰对“医学界”表示,此次取消PHEIC,意味着新冠疫情不再是紧急的、出乎意料的公卫事件,全球也确定不再优先投入大量医院资源用于新冠防控。

但疫情结束了吗,答案是否定的。明伟杰认为,根据海外的疫情模型,我国出现第二轮、第三轮感染的风险仍旧很高。“宣布结束PHEIC,已不会对我国的防疫策略产生实质影响。它更像是一个具备象征性意义的节点。我们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应对手段远超三年前,是时候把有限的医疗资源从新冠中剥离出来,回到诸如癌症、艾滋病、及各类慢性病上。它们也会造成大量死亡,但因为新冠疫情的资源分配,过去三年这些疾病的全球防控,已受到很大的影响。”明伟杰说。

无论是本次五一假期后的“新冠余波”,还是冬季流行季可能面临的又一轮“感染潮”,陆蒙吉认为,类似去年年底的感染规模,今后几乎不可能再发生了。“医疗机构不发生挤兑,公众也无需再过多担心重复感染。”

事实上,早在世卫组织宣布结束新冠大流行紧急状况前,多个国家和地区就已经启动“退出机制”。1月30日,韩国取消室内口罩令。中国台湾、新加坡、日本等也陆续放宽佩戴口罩的要求。3月,美法意等国宣布取消入境核酸检测。当地时间4月10日,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法案、正式结束新冠疫情“国家紧急状态”......

而未来新冠疫情具体还会造成多大的影响?明伟杰认为,这取决于公卫监测、医疗保障体系是否能提前做好准备;还能否推出更有效的疫苗并提高加强针接种率;抗病毒药物能否实现更广的覆盖。“这些都和世卫组织的决定没有太大关联,无论是否宣布PHEIC结束,都是必须要做的事。”

谭德塞也发出警告称,新冠疫情属于“全球卫生威胁”大流行并未结束。一旦该疫情置世界于险境,他将毫不犹豫重新召集专家评估情况,再次宣布进入公卫突发紧急状态。

新冠病毒仍可能持续存在,只不过如今已不再特殊。就像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样,每年都可能会有人二次、三次、四次五次感染新冠,也可能在一些年份出现毒力更进一步的变异株,直至它彻底和人类建立免疫平衡。

但对于个人而言,目前的应对方式已不再复杂。张振华告诉“医学界”,高龄老人、基础疾病患者等,一直是各类疾病下的高危人群。按时接种疫苗,若出现了二次感染,尽早就医使用新冠抗病毒药物。

“若感染者同住者中有高危人群,有条件应选择‘自我隔离’。如果只是健康年轻人,如年轻夫妻等,按照正常应对‘感冒’的方式即可。”张振华说,“只要发烧等症状消退,即可正常外出活动、工作。”

魏晟同样提醒,有流感样症状者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合。若家里有老人孩子,应适当做好居家隔离。“未来新冠疫情将随着人群免疫水平分化,而出现一个又一个小波峰。对脆弱人群来说,感染风险将长期存在,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指南要求、加强新冠疫苗接种。”

今日凌晨1点34分,时隔近14个月,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再次发布微博写道,在北京首都机场2号航站楼,没有人测体温,没有健康码,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,感觉特别好。

“这次五一劳动节,全国人民大旅行,从上海城市进出的流动数据都已经高于2019年的五一劳动节。我们担心的医院急诊发热就诊病人比例虽略有上升,但仍远低于甲流流行期间的发热就诊比例。城市污水中病毒含量虽略有回升,但仍然处于极低水平。监测中国的新冠病毒亚型也已经逐渐和国际流行的病毒亚型趋同,都是以XBB为主,并且严重程度对医疗没有造成压力。病毒还会存在,大流行已经过去。就疫情而言,全球已经同此冷暖。”

指导专家

张振华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感染科主任医

项 云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

陆蒙吉 德国埃森大学病毒所教授

明伟杰 香港城市大学传染病及公共卫生学系助理教授

魏 晟 南方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及应急管理学院教授

(了解更多,请关注“医学界”微信公众号yixuejiezazhi,在手机端下载医学界医生站App)

来源:医学界

责编:钱 炜

编辑:赵 静

*"医学界"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、可靠,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;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。